記得小時候很常跟著媽媽去傳統市場,長大後卻很久沒再接近,跟同事聚餐吃火鍋都到超市或量販店去一次購足,居然就這樣忘了傳統市場的特殊魅力,一直到最近偶然路過。

回家途中經過傳統市場,我順道逛了起來,看到一把把青翠嫩綠的空心菜堆疊在倒扣的籃子上,我著實吃了一驚:「原來新鮮的蔬菜是長這樣。」超市裡的青菜悶在塑膠袋裡,雖然打上幾個透氣小孔,但經過搬運、上架的幾番折騰,哪能比得上呼吸自由空氣的嫩綠青菜那麼直挺。一把25元、3把50元,一把15元、3把40元,放得比較久賣相較差的青菜3把25元,原來折扣對買任何東西都適用,這種好康怎麼能錯過?

結帳時,小姐看我買了一盒蒟蒻,抬頭跟我說:「小姐,這3盒100喔,要不要多買2盒?」我立刻想也不想走到架上再拿了2盒,在超市裡光是一盒就要四、五十塊了,當然要以3盒為一個單位。看到塑膠袋裡的豆芽菜,小姐問我要不要韮黃,在傳統市場裡,每個菜販都是個深藏不露的烹調專家,如果你買了菜心,他們立刻附送幾根香菜讓你煮湯時提味,什麼樣的組合可以創造出好吃的美味,問他們最知道。

就這樣裝了滿滿一整袋,「全部203,算200就好。」小姐順手抓起一把蔥往袋裡一裝,在頂新鮮的好鄰居裡,連一塊錢都不能少(蔥當然也要用錢買),但頂有人情味的超酷鄰居,不但幫你去掉零頭,還送你一把蔥。可惜我不愛吃蔥、薑、蒜,小姐送我的一把蔥在冰箱裡放了好久用不掉,之後再去我在小姐抓起蔥前阻止了她,「不用了,家裡的蔥還有。」「那妳要薑還是辣椒,自己選一種。」一小袋30元的辣椒就這樣變成贈品。

幸好時代再怎麼進步,還是有傳統市場的存在,否則叫克勤克儉的主婦們要怎麼持家?不過,我也因為對菜價有了基本的了解,開始犯了窮酸病。在小吃店吃一盤35元的燙青菜,會忍不住想一把25塊的青菜,已經可以煮成一大盤了,這一小口就要35塊?「拜託,人家店租、阿姨、水電也要成本啊!」我常在心裡這麼反覆辯證。在自助餐店裡,半顆青花菜的份量也要25塊,一顆才35塊耶。「不然你以為那麼先進的電腦POS系統,和讓菜一直維持在熱騰騰狀態的設備要從哪兒來?」最嚴重的一次是在信義誠品的美食街,我站在關東煮和茶泡飯的櫃台前掙扎了好久,一份茶泡飯套餐居然要138塊,陽春的賣相實在讓人很難爽快掏出錢來,「可是它還有沙拉和醃漬的開胃菜耶…」我只能這樣說服我自己。

隨著心裡的反覆辯證越來越多,對外食也越來越挑剔,一般家裡就能吃到的家常菜,逐漸從我的名單上被排除,「回家吃還比較豐盛。」我常在心裡這麼想。如果能早點發現這一點,我省下的吃飯錢應該會更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